编辑部聊天室抠门被嘲,消费盛行我们要

期主持人

林子人

最近,#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话题冲上热搜,起因是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采访了在豆瓣“抠组”被奉为“大神”的王神爱。据她自述,她毕业9年,凭借每月工资储蓄率达到90%以上的坚持“抠”出两套房。为此,她从不与同事聚会,视奢侈品为洪水猛兽,捡朋友的旧衣穿,交通费全靠领券……王神爱表示,毕业后在广告行业的工作经历让她意识到了社会在煽动消费者的焦虑,不少人为了面子,透支自己的钱去买根本不符合自己收入的东西。她觉得这不如节省度日,攒下钱来满足更重要的生活需求,比如房子。

如果完整看完这期节目,我们或许会对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有所反思,但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让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两套房”“最大的快乐就是抱着存钱罐数钱”等最挑动神经的元素上,让她遭遇了许多网络恶评,有网友甚至攻击她有“精神疾病”、“克扣孩子、吃糠咽菜”。10月27日晚,王神爱在豆瓣发文无奈表示,“第一次被这么多人骂的手脚冰凉的。”

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采访王神爱(图片来源:微博)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极致抠门、不愿消费的人或许的确是社会中的另类存在。在人们热议“抠神”的同时,新一年的双十一促销已拉开序幕。从年至年,零售行业双十一成交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第一财经》援引贝恩公司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国零售:重新定义双十一成功标准》指出,中国消费者依然对双十一翘首以盼。在去年双十一平均支出达到元的前提下,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计划在今年增加消费支出,只有8%的受访者表示会减少支出。省钱还是花钱,不仅是我们的个体选择和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表现。

省或者不省,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和舒适

姜妍:我对关于日常民生价格的变动的感知很多时候来自长辈们,比如早上一起打拳的拳友们大都是已经退休的阿姨。当有人发现天坛北门卖便宜鸡蛋的小商贩又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在群里吆喝一句。如果东门超市里的大白菜便宜,也一定会专门赶过去买上两颗。关于蔬菜价格的波动,她们也会尤其敏感。听她们的这些对话会觉得是一幅非常有意思的图景。与其说她们是抠门,倒不如说是会过日子。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又是很慷慨的,比如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她们会带茶叶、带零食、带水果,平时谁做了什么好吃的,也很愿意拿来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人要惜福,我特别能理解王神爱说的在公司食堂看别人吃肉吃两口就扔掉会心痛的感觉。从小我看姥姥做饭,牛奶从袋子里倒完一定要灌一点清水涮一涮再倒进锅里,鸡蛋打完也要从蛋壳里把剩下的蛋液尽量多地控出来,这些都对我影响挺大的。老一辈的人吃过苦,对物质的珍惜程度比年轻一代要做得好很多。有一次朋友来家里看我从锅里焯水的菜捞完以后还要在倒水出来的时候用笊篱接着,把锅底的碎菜叶也滤出来就很感叹。偶尔出门和别人一起吃饭,看到人家饭碗里还剩了很多零散的米粒,我都会产生不适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叶青:我日常生活中最抠门的行为,是执着于坐公交出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坐地铁和打车。因为成都公交真的太实惠,充值次卡的话,坐一次只要一块钱(还有许多免费的社区公交),且两小时内可以多次免费换乘。这意味着我出门办个事,来回的交通费常常只需要一块钱。但公交有时非常难等,容易堵车,导致时间成本大大增加。许多朋友不理解我的行为,觉得我在这方面省个几块几毛没必要,其他地方也没见我有多节约,但对我来说,重点不在于省了多少钱,而是“我有省到”这个概念和行为。

最近花的最大一笔钱是购入了一对某品牌的音箱,但我并不后悔,听觉感受有了肉耳可闻的提升,甚至常常有种“这钱花得真值”的感慨(还是我深陷消费主义陷阱却不自知?)。与此同时我也不觉得这笔或许有些冲动的消费,和为了省几块钱选择坐公车之间有什么矛盾。两者都能带给我快乐。省或者不省,我认为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某种因人而异的平衡和舒适,而不是一味地钻进数字里,那或许才是最不值当的。

林子人:两年前举办婚礼应该是我毕业工作以来做过的最烧钱的事了,当时我和伴侣其实已经领证很久了,但双方父母依然以“缺乏仪式感”为由按头办婚礼,没办法(摊手)。筹备婚礼期间,我才意识到大家追求的“仪式感”是如何催生出一个蓬勃的、环环相扣的婚庆产业链的,比如结过婚的人应该都听说过的“四大金刚”(婚礼司仪、婚礼跟妆师、婚礼摄影师、婚礼摄像师),又比如婚礼请柬上需要附上结婚照,而结婚照需要在婚礼前好几个月就特地拍好。大家都在城市地标看到过出外景拍婚纱照的情侣的吧?

当时为了尽量削减开支,我做了一些“抠门”的决定:不拍婚纱照,自己担任司仪,晚宴没有热闹的表演也没有抽奖环节,现场布置也按照最低预算来。和婚礼策划师沟通的时候她都愣住了,说没怎么见过这样的婚礼。爸妈一开始也不满(“别人都拍婚纱照的你怎么不拍啊”),婚礼前一周我妈还在为了没请司仪的事跟我怄气,“新娘子自己当司仪真不像话!”但好像恰恰是因为这是一场大家没见过的婚礼,出席的亲朋好友都表示印象深刻,婚礼过去了一段时间还有人跟我爸妈夸,让他们得意了很久。经过这件事,我发现花钱有些时候是一种同伴压力。“别人都有了XXX我也要有”就是一句驱使人们购买这购买那的最有效的咒语。

反感“抠门”,因为“不消费”是消费者社会中最大的叛逆

黄月:看到这条关于抠的新闻以及评论区的不解与挖苦之后,我想到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们对俭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前,和节约相关的词都有明显的正向的道德意涵,是节俭、俭省、俭朴、朴素,既是褒义的评价,也是在资源有限背景下的一种有效的生活策略。从前也会说“抠”,更多是用来描述或强调巨富之人的极端吝啬,或者某种不对等的人情交换以及不对等所带来的礼仪有亏或交际失效。

我是穿着大一岁的表姐“退休”下来的衣服度过整个童年的,除了过年时可以拥有一套新衣服。我总是忘不掉希望妈妈买新衣服时那种试探又怯懦的心理,在那样一个下岗年代,家家攥紧了钱袋子求生存,小孩子嘴上说着不买不买,眼睛却挪不开,最后妈妈给买回来了,心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于是穿在身上不舍得,叠起在柜子里也不舍得。那时候人和物的关系既紧张又亲近,我妈回想起来总觉得苦,我感到那时的感觉反而比打开衣柜满柜闲置衣物丰富很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陈佳靖:当我们用“抠”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多少是带有贬义的,好像是在指责TA省钱过度,即使应该花钱的地方也不舍得花,以至于让人觉得有些不体面了。另一个更严重的说法是“吝啬”,经典文学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吝啬鬼形象,刻画出了最极端的不体面和不堪是什么样的。比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里,老葛朗台虽然家财万贯,却只是一味地守着钱财,在吃穿用度上极尽苛刻,精于算计,就连对待亲人也是“只认钱不认人”。像这样的吝啬鬼当然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的节省实际上反映了对钱财的极度贪婪,钱财在他眼中根本不是用来花的,而是用来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内心的安全感。

反观王神爱,她显然不是一个为了钱而省钱的人。她的省钱有着明确的目的,是为了买房,而且这是她和丈夫一起做出的重要家庭决策,需要共同配合、长期坚持才能做到。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很容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6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